课程详情

普惠,区块链的精神之所在

课程简介:

详细介绍

随着习总书记关于“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的讲话,区块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为此我们专门邀请到国际知名区块链专家学者李国权教授、闫黎教授来到山海会,讲一讲关于区块链的源起、发展、精神和思想。

嘉宾介绍:

李国权教授

李国权教授的经历非常丰富,曾任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高级顾问、新加坡沈基文金融经济研究院院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理事会委员,是新加坡富怡金融集团、李白金融学院等多家金融与教育机构的创始人,国际知名区块链学者和行业意见领袖。


李教授目前担任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金融技术与区块链教授,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分布式信任研究项目国际顾问新加坡经济学学会副会长、英国区块链协会理事会理事。

闫黎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战略系高级讲师、华文高层管理教育部主任,是新加坡区块链企业与可扩容科技行业协会财政负责人、区块链与普惠金融天使投资人、新加坡联合早报撰稿人。
近两年来,新加坡在区块链方面的发展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政府的支持、良好的商业环境、可靠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对完善的法律政策使新加坡成为区块链发展的基地,越来越多的项目涌入新加坡,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进入新加坡。同时,围绕区块链项目的一整套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其中李国权教授和闫黎教授就是其背后的推动力量。

两位教授对于区块链的理解深刻又独到,更有很强的人文情怀,他们认为:

1

区块链必须遵循3C原

区块链是社区精神,是普惠的,区块链要遵循3C原则 :
Community  社区精神
Compassion  恻隐之心
Creativity      创造精神


李国权教授指出,区块链精神是无我无欲的利他精神,区块链必须是社区的项目,要有恻隐之心,为人民服务。他坦言:“我只是区块链社区里的一个节点。哪一天这里发展得足够好了,我就会自动消失。成功的区块链项目,最后都是从‘我’走向社区。随着更多人加入社区,创始团队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小,但原本拥有的蛋糕却会随着社区扩大而变大。”

2

区块链的作用:降低信用成本


人的一生,真正具备信任关系的不超过150个人,一旦超过150人,彼此的信任成本就显著增加,人们没有办法在人非常多的公共环境下信任其他更多的人,除非在非区块链世界中。

新技术、新事物得以发展一定是降本增效的。李教授指出,互联网降低了信息成本,全球化降低了交易成本,而区块链降低了信任成本。他解释道:“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具有非中心化、无媒介化、高度私密、不可篡改、自主自治和开放包容的特点。区块链是生产关系,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区块链可以把信任成本降到最低,通过激励的方式,把大家集合起来做同一件事情,这就是区块链最基本的作用——去中心化。”

3

区块链的属性:5Ds

Digitalisation 数字化
Disintermidiation 去中介化
Democratisation 平民化
Decentralisation 非中心化
Diminishing(Disappearance)自我弱化(无我)


当前,人们对区块链感觉比较陌生,有距离感。李教授认为,区块链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区块链是平民化的,最终是为了普惠大众,将服务带给大众。除了平民化的属性之外,李教授还指出了区块链另一个重要的特点——自我弱化。他说:“如果要把区块链网络做得更大,就要跨国、跨境、跨文化、跨法规,在这个过程中,要把自我缩小,让社区来带动增长,最终实现无我。”

4

区块链是一种设计思想,是共享

区块链不是狭窄的技术,区块链是一种设计思想。


李教授把区块链项目类比为设计房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房子。区块链是一种设计思想,是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如果设计思想没做好,区块链项目就无法落地,人们就不会主动参与。

5

区块链可以把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

谈及区块链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作用,李国权教授认为区块链技术是将实体经济转换为虚拟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他说:“通过区块链,人们可以把资产碎片化,将资产特征变成一个可交易的共识载体,把实体经济变成虚拟经济,创造出新产品。以一头牛为例,我们可以把牛的各种特征放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牛的各种特征都变成了新产品,实体经济就变成了虚拟经济。”


李教授还补充道:“区块链有公有链和私有链之分,私有链是实体经济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一种存在。在公有链中,人们不知道每个节点是谁,分不清哪个节点是做恶的,哪个节点是善良的,公有链的世界是真正的虚拟世界。但是在私有链中,人们知道节点背后的实体是谁,所以私有链世界不是真正的虚拟世界,它是实体经济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一种状态。”

6

关于区块链中的通证

没有通证的区块链不是真正的区块链。


从本质上讲,通证(Token)是用来做价值交换的,通证可以把不可交易的资产变得可交易,从而进行价值交换。


李教授将通证分为三类:支付类通证、应用类通证和资产类通证。


  • 支付类通证(Payment Token):与加密数字货币同义,现在或将来为了获得物品或服务,被用来作为金钱或价值转移的支付手段。加密数字货币不会引起持有者对于发行人的索赔。
  • 应用类通证(Utility Token):以数字化的形式,用于基于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架构开发的应用或服务。
  • 资产类通证(Asset oken):这类通证代表资产,通常表现为通证持有者可以向发行人索要债务或者股权、或向通证持有人承诺在未来公司收益或者资产流动中所占的份额。


虽然在区块链中可能有通证,也可能没有通证,但李教授表示,在新加坡,人们认为没有通证的区块链不是真正的区块链。让互不信任的各方,各个节点在没有中心化的情况下,马上实现利益一致化,是通证的精髓。

7

区块链是M-1

在本次分享中,李国权教授提出了“区块链是M-1”的概念。我们知道,M0是指流通中现金,M1是指M0加上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李教授认为,未来数字货币可能变成M-1,如果牛、羊等万物都可以通证化,万物都是可交易的,这就是M-1。从M3、M2、M1到M0,再到M-1,把全球的可交易的资产都通证化,这就是普惠金融。

8

关于天秤币

6月18日Facebook发布天秤币白皮书,推出天秤币(Libra),引发全球的关注与讨论。闫黎教授指出,天秤币的推出在本质上是对铸币权的争夺。


近期,中国政府在区块链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生死时速的策略,区块链相关的各项政策频出。中国以国家主权背书的人民币电子货币呼之欲出,与此同时,美联储也开始招聘数字货币的高管,高盛、摩根大通等大公司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平台币,所有这些举动,无疑都是在为争夺铸币权而战。目前,美国和中国在区块链领域进行赛马式的竞争,中国在技术、国家治理、产品和项目的成熟程度上远远超过美国。

9

关于监管

创新会能推动进步,但也可能带来摩擦和新的风险。若后者颠覆前者,可能从而带来新局面,带来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科技创新若失败,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对新科技的发展进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谈及监管,闫黎教授给出了金融科技监管的一般原则:

❶  监管不能越位。
 何时监管与如何监管,要看风险的「重要性/实质性」和监管要求(与风险)的「比例性/适配性」。
 应聚焦并权衡新科技对风险的影响,它可能控制了一些旧的风险,但是也可能带来一些新风险。


针对区块链行业,新加坡当前提倡“政策防越位、监管不缺位、管制要到位、条规多在位、稽查少上位”的监管策略。闫黎教授还指出,面对新事物,监管部门不但要跟上创新, 还要置身于创新洪流之中,透彻了解技术创新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引导企业创新链整合协同发展。


10

机会与潜力

展望未来,闫黎教授认为,未来的社会形态可能是链上社会、实体社会和虚拟社会并存的状态。在虚拟的社会里,人类历史上会第一次出现大国和小国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面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我们该如何应对?闫黎教授给出的答案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区块链行业发展速度极快,要尽快改革、学习。现在,大家至少要在知识层面做好准备,对一些新的东西,原来看不惯、看不懂的东西尝试去多了解。